时间: 2024-06-18 17:36:55 | 作者: 海马地毯
产品细节图:
2023年5月14日,广东广州,一民房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力量在清理火场搜救出5名人员,经医务人员抢救无效死亡。经调查为电动自行车电池违规带入室内充电起火所致。
2022年11月13日,广东潮州,一电动自行车维修门店发生火灾,造成3人死亡。经查,认定火灾原因为:维修店经营者张某某在店门口内侧给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过程中,锂电池发生热失控起火,引燃周边可燃物蔓延成灾。
热失控。热失控是电池中发生的一系列不可控的链式放热副反应,引起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进一步加剧放热副反应,导致电池安全阀打开、喷气、冒烟,甚至出现着火和爆炸等现象。
锂离子电池着火与爆炸的诱因通常被分为以下三类: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
加热、暴晒等导致电池温度过高,导致SEI膜和隔膜等发生破坏,正负极短路。
上述3类诱因的共同环节为内短路。实际上导致锂离子电池着火与爆炸的诱因还有:化学和材料滥用、设计和工艺滥用、制造和环境滥用等(如图1所示)。
电动自行车本身起火的原因为电气故障,分为车身线路故障、蓄电池内部故障和充电器及其线
无论电动自行车是否处于充电状态,车身上都存在大量带电线路。电动自行车带电电气线路间短路、线路与铁质车架间搭铁短路,以及接线端子处接触不良造成局部过热等电气故障,均可能引发火灾。
电动自行车蓄电池故障主要包括蓄电池内电池单体故障和蓄电池内线路故障两种形式。蓄电池内存在电池模组电压采样线路、电池连接线路、控制电路板等多种线路,这些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可能引发火灾。因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导致蓄电池内电池单体故障,也会导致电池热失控引发火灾,具体详请见上文01部分。
充电器及其线路因为自身质量原因及使用不当可能直接引发火灾,同时充电器质量不合格或者发生故障,也可能导致充电器对锂离子电池持续充电、大电压充电等情况发生,导致电池过度充电引发热失控起火。
目前,国家已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既是保障我们安全的底线,也是每个企业准入的门槛。
经过改装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着火的主要原因。加装电池、拆改限速都会改变原装电路。
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必须关口前移,要在线上、线下集中整治,打击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尤其是非法拼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
驾驶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横穿马路、不戴头盔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可能导致蓄电池因剧烈碰撞产生挤压变形,从而起火燃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违者将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静止状态下的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如果在室内、门厅、过道或者楼梯间充电,后果不敢想象。
可以加大充电设施和停放场所的建设供给,推动民用电价计费,同时加强检查宣传,才能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风险高的问题,将导致人员伤亡的恶性火灾事故概率降到最低。
老化的蓄电池及线路既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重要原因,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之一。可以鼓励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生产企业、销售商、回收商,采取以旧换新、折价回购等方式回收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坚决杜绝废旧电池和不合格产品回流市场。
采用合格原材料、设计和制造工艺,确保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符合要求,提高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池系统的质量和安全防护。
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电池,避免电池的各种滥用(碰撞、针刺、过充、过热等),加强管理。电池有异常时,要及时断电并处理。
安装电池火灾预警、报警、灭火和应急疏散系统,对早期电池故障进行识别、预警和报警,启动应急疏散系统指引现场人员远离火。通过卷帘门和防火门等隔离设备,抑制火灾蔓延。同时,通过灭火系统,迅速控制和扑灭火灾。
在发现电池出现冒烟、着火和爆炸等情况,要及时拨打“119”报警,报警时要说清地址、着火物、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和电话号码,并注意倾听和正确回答消防队员的询问。
在火势较大或无法迅速控制火势的情况下,要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疏散人群,远离火灾现场并立即报警。
电动自行车除金属骨架外,其他部件都是塑料、橡胶和聚氨酯等高分子可燃材料。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瞬间,会释放大量可燃气体并燃烧,产生的温度超过1000℃,远高于上述高分子材料的燃点,这些材料被点燃后会释放大量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剧毒烟气。正是这些毒烟可以让人瞬间昏迷,并快速窒息死亡。在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时,要尽快逃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远离电池火灾现场,如果无法逃离现场,要尽量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逃生时,要保持镇定,做出正确的逃生决策,如果发现决策错误,要立即改正。不要贪恋财物,不盲目从众。有条件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灭火,移走可燃物,关闭门窗,阻止火灾蔓延,用水或水龙头或消火栓进行灭火和降温,扩大生存空间和逃生通道。
在逃生时,要尽量避开气体、烟雾、燃烧和爆炸区域和空间,并戴好防护器具。如果没有防护器具,要屏气并迅速离开现场,不可乘坐普通电梯,到达安全区域再呼吸。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
...